讲述东方三观如何形成的《中国哲学简史》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讲到哲学,不少人(比如一些公知们)认为中国无哲学,或者说没有像样的哲学。不知道他们是否是通过调查而做出的结论还是凭感觉得出的结论。

drawing

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国学大师冯友兰就已经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是世界上许多高校中国哲学的教材。而《中国哲学简史》则基于冯友兰4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的讲稿编写而成,是西方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教材,更加适合像我这样的哲学门外汉。

我原本以为《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乏味的书,结果看了第一章后就停不下来了。与其说这是一本讲哲学史的书籍,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讲中华民族三观是如何形成的书。

即使对哲学没有兴趣的人也可以读读这本书的前三章。冯友兰在这三章中精炼地讲清楚了东方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西方三观的相似相异之处,以及中华民族的三观是如何形成的。

drawing

冯友兰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早年他就熟稔中国哲学,之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杜威学习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多处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

客观地讲,冯友兰在他的后半生的学术著作中掺杂有不少政治倾向,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还是体现了他的纯粹学术观点的。

文化塑造于环境,哲学提炼于文化

一个人的思考无法完全超脱于他所处的环境。环境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认知。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相应的生活方式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他们的哲学思想里就不免对有些地方予以强调,而对另一些地方又有所忽略,这些就构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哲学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阐述了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区别。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生活在这两种环境的人的三观以及社会发展路径也变得不同。

中国的思想家们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孔子只想泛舟浮于海,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因此人生经历大为不同。

中国社会依托于农业。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诸如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处于原始和纯真的心态之中,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无怪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们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具体事物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是海洋国家,人们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这些数字是来自抽象的概念,因此,希腊哲学家以从抽象概念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发展了数学和数学的思维。

注重人生观与价值观

冯友兰提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宗教是探讨人与神、人与自然(后被科学取代)的关系,伦理是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伦理道德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这是因为,中国哲学有很多流派,不同流派的思想具有不小的差异。不过总的来说,每个流派都致力于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从而成为“圣人”。当然,不同流派对圣人的定义有所不同。

如果一个哲学流派定义一个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不一定是世俗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

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诸子百家

在周朝前期,吏与师是不分的。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门的知识传下去。民间没有老师从事学术的人。

之后周朝礼崩乐坏(即社会动乱、政制解体)。先前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后,凭他们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招收生徒,以维持生计。这些传授知识的私人教师,就成为“师”。这是“师”与“吏”分离的开始。

不同职业的官吏进入民间后便形成了不同的学派,逐渐便有了诸子百家。 西汉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把先秦学派分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以及法家。这些是最主流的学派。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

儒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流派。这是因为西汉政治家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思想,从制度上确保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家有三位主要人物:孔子、孟子、以及荀子。孔子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儒家思想的发起人。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对前人的思想进行总结并发扬。孔子的不少思想是基于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的宫廷及社会规范。儒家的哲学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drawing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孔子提出的“知命”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认命躺平。孔子所说的知命是指“为而无所求”,即尽力做事,做好预期管理。这是因为我们从事各种活动时,都有赖于外部条件的配合(包括运气)。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为我们所控制。

孟子的一些思想和同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很相似。比如他认为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发展。这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观点一致。此外他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成为君主。这个观点同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的只有高尚的哲学家才能治国的理念相符。

荀子的主张“人性恶”同西方宗教原罪论以及哲学的性恶论观点相似。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在《性恶》篇中,荀子论证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人又生来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道家

在讲道家之前需要说明的是,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比如养生、炼外丹等。

先秦道家思想总共有三个阶段。以杨朱为代表的是第一阶段。《老子》书中大部分所代表的是第二阶段。《庄子》书中大部分则是第三阶段。他们的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drawing

道家的轻物重身和20世纪初兴起的极简主义以及断舍离思想相似。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殊途同归。前者追求心灵的平静,后者更多是对现代消费主义的反抗。

除了人生观,道家在形而上学方面也有很多思考。比如对万物本源的思考,提出“道”这个概念。提出道作为万物本原以及不可言说性。我们称道为“道”,是因为我们想用语言来表达这个概念。“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而只是一个指代。这类似于我们指代一个东西为“X”,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就是X。

两千年后的超级富二代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面的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drawing 凡事不能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斯坦

道家在魏晋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冯友兰把这一个阶段称为新道家。

drawing

道家思想也有一些现在看来明显消极的因素,比如老子强调弃智。他认为求知欲也是欲望的一种,它会引起更多的欲望。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

信奉经验主义的墨家

drawing 墨攻剧照

墨家接近于我们所认知的“侠”,也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阶层。所不同的是,墨家在军事上着重于“守”而不在“攻”。

墨家并不局限于军事。在“侠”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自己实用主义的的哲学体系。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drawing

“兼爱”思想是游侠出身的墨家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按照墨子的学说,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而按照儒家的学说,爱是有等级、差别的。

从墨家的《墨辩》中,我们可以看到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的一些雏形。后期墨家的缜密思想、富于逻辑头脑,还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建立知识论和逻辑方面的努力,可以说超过了古代中国的任何其他学派。

专注于抽象的名家

名家也是具有逻辑严密性的学派。代表人物为惠施以及公孙龙。相较于墨家,名家更加注重追求形而上的问题探讨。早期的名家是辩者出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家住家讲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越来越脱离实际。

drawing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名家的思想家对“名”(事物的抽象概念及属性)进行了大量讨论,在思维上乃是一大进步。对“名”的思考乃是对“思考”进行思考,它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思维。

惠施和公孙龙代表了名家的两种不同倾向。惠施强调现实中存在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公孙龙则强调“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的。这使他达到与柏拉图一样的“理念”或“共相”(universal,即事物的共同属性)观念。这种“理念论”在西方哲学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属性,可以脱离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它可以在任何坚硬或纯白的东西中表现出来。即使在物质世界里没有坚硬或白的东西,“坚硬”和“白”的概念还存在着,这些概念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既迷信又科学的阴阳家

阴阳家可能算是大家印象中的“封建迷信”的代表了。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阴阳家与儒家有一定的关系,借用了儒家的一些思想,比如五行以及八卦等。

对于五行,阴阳家试图用数字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这与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惊人地相似。据古希腊学者戴奥吉尼·莱修斯(Diogenes Laertius)所述,毕达哥拉斯认为,世上万物全由火、水、土、风(空气)四个元素构成,它们又都是由数字演化而来。

对于八卦,现在学界有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看法:八卦的前身是商朝盛行的以甲骨受火龟裂的纹路占卜。这种裂纹千变万化,如按固定图像以论天象人事的吉凶自然十分困难。周初渐渐改用蓍草占卜,巫人在一束蓍草中,以两株为一份,分置一旁;最后所剩,或为单数,或为双数,便以乾(一横)或坤(一横分成两短横)为记。可以认为占卜是基于少数几个特征(被占卜对象,天时等)外加随机数的预测,一束蓍草便是随机数生成器。

drawing 从太极到八卦

阴阳家探讨的东西称为“术数”,内容很广泛,除了五行和八卦外,还包括天文、历谱、杂占、以及形法(包括相面术和后来所称的“风水”)。

术数虽大多是迷信,但它们往往是古代科学的萌芽。术数和科学都试图以积极态度解释自然现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所用。

人类最初对自然力量的观念尽管十分原始简单,但它终究是科学的开始。这个发展流程东西方都一样,不过14世纪黑死病瓦解了人们对宗教及迷信的信仰。

最接近西方政治思想的法家

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法家为了适应新的政治情况,建议采用新的方法治理国家。照法家看来,制定法律是颠扑不破的治国方法。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子以及李斯,后两者都是儒家荀子的学生。

商鞅自不必说,商鞅变法通过建立制度使得秦朝日渐强大。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第三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

李斯官至秦朝左丞相,这使得他可以把法家的思想实际应用起来。他为秦朝制定了很多制度,比如主张郡县制。

法家的思想同现在西方政治思想很相似。法家认为治理国家不是使人人都自觉行善,而着眼于使大众不能作恶。具体做法就是掌握赏罚两项大权,根据人性的趋利避害来制定法律。从这个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子。

法家思想与道家、儒家既有相似相似性,也有不同点。

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倒会合了,就是说,它们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道家与法家都认为君主应该“无为而治”。

法家和儒家一样,都认为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人地位都一样。但是,法家所做的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而是把贵族的地位降低,靠奖惩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礼”抛到一边去了。

儒家认为,约束社会行为要靠礼和道德,而法家认为要靠法律与刑罚来治理百姓。儒家的主张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

中国哲学的局限性

从《中国哲学简史》我们可以初窥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局限性。

中国社会依托于农业。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诸如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他们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们也同样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中国哲学家们对于自己眼前的这张桌子究竟是真实的,抑或只是幻觉的存在,很少认真对待。这也足以解释何以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的原因。对认识论的重视欠缺被认为是东方自然科技水平在15世纪科学革命后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影响哲学。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正面知识指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与此相对的是,西方文明对认识论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探讨。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休谟对因果的质疑、以及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讨论等。

中国哲学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大多数哲学家都具有一种历史退化观。他们的主张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历史观却有一个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在日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

其实这种思想不仅在哲学中,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都有体现。比如武侠小说里面师傅比徒弟厉害是常态。如果再出现一个久未露面江湖的师祖,那就更加厉害了。

这种思想一个可解释的原因是中国过去是农业社会。农民为所耕种的土地所束缚,很少旅行。他们年复一年,按季节变化耕耘作物,凭过去的经验就够用了。因此,如果遇到新事,首先就想过去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

法家在这方面是一个鲜明的例外。法家深深懂得,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它不得不变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世界。由于这些全新的情况产生的新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解决。

中国在现代思维方式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至少从认识论及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东西方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最近20年,西方出现对个人自由以及个人价值的过度追求。产生了重主观(个人感受)轻客观的倾向。

这一来一去,看起来东方更像以前的西方那样关注客观事物,而西方更像古时的东方看重人与社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