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拉底的对话看西方世界观与价值观

less than 1 minute read

苏格拉底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大概同一时期的孔子一样,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由其学生以对话录的方式记录并传播。西方思想深受苏格拉底哲学的影响,比如求真精神,契约精神等。虽然这些优良的传统在西方有逐渐被抛弃的趋势,但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几百年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很大程度让受益于此。

drawing/

《苏格拉底对话录选编》是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先后记录发表了30多段苏格拉底的对话。这本书包含了其中的五段对话:《尤西弗罗篇》(Euthyphro)、《申辩篇》(Apology)、《克力同篇》(Crito)、《斐多篇》(Phaedo)、以及《美诺篇》(Meno)。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苏格拉底最后会被大家投票投死。苏格拉底可能是有记录的第一个“扛精”,扛遍全雅典。而“苏格拉底式对话”可以算是“扛精”对话指南。“扛精”很招人烦,但世界的进步需要一些求真的”扛精“。

尤西弗罗篇 (Euthyphro)

尤西弗罗篇记录了苏格拉底与一位名叫Euthyphro(尤西弗罗)的有学识的人的对话。苏格拉底被一位叫做Meletus的年轻人控告。Meletus控告其腐蚀年轻人并且对雅典人都信仰的众神不虔诚。他在去法院的路上接受问询的路上遇上了同去法院的尤西弗罗。苏格拉底希望从他那里了解虔诚的定义。

对话的中心话题是探讨什么是“虔诚”与“公正”。尤西弗罗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于是回答道“众神认为好的行为就是虔诚及公正的行为,众神认为不好的行为就是不虔诚及公正的行为”。谁知道苏格拉底刨根问底,根据尤西弗罗的定义与思路推导出了逻辑相互对立的“尤西弗罗困境”。因果无法捋清且正确性均无法验证。

两人讨论到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提议再从头开始讨论,吓得尤西弗罗赶紧说自己还有其他要事在身必须离开。苏格拉底表示对此失望。

drawing/

图片来源:jolyon.co.uk

申辩篇 (Apology)

申辩篇记录的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对陪审团的自我辩护。这是一场“民主”与“求真”的碰撞。苏格拉底在这次申辩中驳斥Meletus以及其他人对其不虔诚以及腐蚀年轻人思想的指控。在申辩中,苏格拉底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释了Meletus控诉的矛盾之处。同时他表示他的申辩并不是为了使得自己免除惩罚,而是对追求真理的捍卫。

尽管苏格拉底的申辩逻辑严密,但是雅典陪审团并不买账。他们最终判决苏格拉底有罪并判处死刑。对此,苏格拉底认为可能是由于他在过去因为求真得罪了太多的人。在苏格拉底过去求真的过程中,他向很多大家认为有智慧的人请教问题。这些人都在苏格拉底不断地追问下表现出无知,从而恼怒生气。不是为自己的无知而恼怒,而是对苏格拉底揭示他们的无知而恼怒。

在申辩的最后部分,苏格拉底没有因为自己被判处死刑而感觉自己受到惩罚。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它甚至可能是一种祝福或者解脱。对于判决的结果,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过,苏格拉底认为他的死是雅典的损失,因为他们的行为会让他们失去追求更多智慧和真理的机会。

当“民主”与“求真”相互矛盾时,谁胜谁负就看感性选择站在哪边了。

drawing/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克力同篇 (Crito)

克力同篇是苏格拉底契约精神的展现。苏格拉底在申辩后被判处死刑。在死刑前已经被关在监狱一个月。他的老朋友克力同(Crito)前来探监,并且尝试说服苏克拉底逃离雅典。在大众的认知中,苏格拉底是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起源。殊不知在这一次苏格拉底的对话中,他的观点体现了精英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

对于精英主义,苏格拉底认为大部分人都是无知的,至少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之外是无知的。对于一件事情,与其让一堆不明所以的人投票,还不如听取领域专家的意见。民主投票虽然可以防止人为作恶,但是缺忽视了大众对事物没有准确判断力这一情况。

对于集体主义,苏格拉底说城邦以及国家相比于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更加神圣且应该被尊敬。如果个体观点不同于集体观点,那么只有三种选择:说服集体、遵从集体、以及默默忍受。即使集体让个体去参加战争并且有可能的伤亡风险,个体也应该服从安排。雅典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集体的力量。如果个体开始违背集体的意愿,那么雅典就会有分崩离析的风险。苏格拉底之所以接受审判也是这个原因。法律是雅典的集体契约。即使这个契约导致一个错误的结果,他也不想开违背契约这样一个坏头。他宁愿自己去死,也要维护雅典这个集体的价值观。

drawing/

图片来源:study.com

美诺篇 (Meno)

美诺篇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先验哲学观。

美诺是Thessaly城邦的一个权贵家族的成员。Thessaly是克力同劝苏格拉底逃亡的目的地。这一段对话是美诺和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讨论。他们主要探讨了两件事情:什么是美德;人类是否先天就拥有了所有知识,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勾起对过往知识的记忆。

关于美德的讨论,苏格拉底又展开了他那扛精式的对话。经过讨论,苏格拉底得出美诺和他自己一样,根本不知道美德是什么。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指出通过枚举来描述或定义一个事物是不全面的。

关于人类是否先天就拥有所有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灭,人类的知识是所承载的灵魂经过长时期积累而来的。为了证明这一点,苏格拉底通过启发美诺的一个奴隶来让他“回忆”出从来没有学过的几何学。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使用的方法叫做启发式提问,而那名奴隶通过“推理”的方法来学习。现代的很多教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授知识。苏格拉底对知识通过“回忆”获取的证明并不严密。这个观点从逻辑上也难说通,如果知识是考灵魂传递,那么知识最初是通过什么途径被灵魂获取的呢?

drawing/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相比于原始依靠个体直觉进行思考,苏格拉底对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升级。他通过与人对话中找出自己或者对方的逻辑矛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相较于后世的笛卡尔以及培根等提出的现代科学方法论,苏格拉底的方法论本质还是基于直觉的。只要对话双方的直觉一致,那么讨论的事物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斐多篇 (Phaedo)

斐多篇记录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喝下毒酒前与朋友们相处的最后时光。这段对话由苏格拉底的一位弟子菲多转述给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艾克格拉底(Echecrates)。

drawing/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 (Jacques-Louis David, 1787)

苏格拉底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从多角度讨论了灵魂的存在及不灭。在美诺篇苏格拉底就阐述了灵魂是人类知识与技能的容器。肉体只是灵魂的临时载体。

这段对话对后世欧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关于灵魂的讨论都或多或少于这段对话有关。比如笛卡尔在他的著作《哲学原理》与《第一哲学沉思录》关于灵魂的讨论。古典哲学主要集中在讨论和共识。提出假设或者观点,如果讨论双方认为逻辑没问题那就没问题。求真的过程中没有验证这个过程。

斐多篇最后描述了苏格拉底喝毒酒前的情景。他的沉着冷静与周围的人的悲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典故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泼妇这一词的来源。苏格拉底的妻子Xanthippe传闻是唯一不输苏格拉底辩论(至少在控场能力上)的人。某次辩论后,她想苏格拉底泼水。苏格拉底说:雷鸣之后,通常都会下雨。于是“泼”便与这种行为绑定在了一起。

drawing/

图片来源:互联网

Leave a comment